|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国酒茅台:三十年光阴的故事

国酒茅台:三十年光阴的故事

关键词:国酒茅台,故事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中国酒都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zrh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94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2008年,是我们国家敞开怀抱进行改革开放实践的整整第三十个年头,而对于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民族品牌,三十年并不算长。要梳理清楚茅台这一品牌的发展脉络,恐怕需要人们在这棵参天大树上寻找那些五年、十年的年轮,以此来考量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企业。
    经济学者和观察家们
在定位这改革开放三十年时,喜欢用“激荡”、“风云变幻”、“大起大落”等词汇,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或许如此。但是对于一个延续千百年的民族品牌来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波澜不惊中的深刻变化。

   

    民族企业的大智慧“一瓶普通的茅台酒从投料生产到出厂,要经过整整五年的时间。”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的开场白从“时光”这个话题开始,“也就是说,今年我们在市场上销售的茅台酒,早已在五年前就完成了生产。茅台酒特殊而复杂的生产工艺和必须恪守的五年储存,让茅台这个企业的管理者不得不比其他同行们投注更多的谨慎和严谨,因为,你必须对你五年前的生产细节负责,也必须对将来五年后的产品和市场负责。”

    袁仁国说起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用了一个茅台特有的生动比喻:1978年茅台酒厂生产的茅台酒,如今已是三十年陈酿,具有极高的饮用价值和市场价值,打开一瓶香气四溢,让人酒未沾唇已是微熏。如果没有三十年前传统工艺流程的坚守、没有国酒人高超细致的工作、没有在酒库里寂寞等待的三十年,恐怕今天打开的这瓶茅台就失却了国酒的品质和独特酱香。

    茅台这个民族品牌从古至今未失水准并且保持科学发展的智慧和心得,在董事长的寥寥数语和简短的比方里,一下子活了起来,变得通俗易懂。每一瓶茅台酒,不仅是佳酿,更是一瓶盛满时光颗粒的宝瓶。

    茅台酒的生产工艺穿越历史时空,将季节性生产、长期陈酿、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蒸馏接酒、精心勾兑等工艺精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其中如二次投料、端午踩曲、重阳投料等工艺特征都是历代茅台酒师、曲师洞悉规律、道法自然、顺势而为的结果。

    翻开国酒茅台的发展史,就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酒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就曾称赞茅台酒的前身枸酱酒“甘美之”。从此,茅台酒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均作为朝廷贡品,香溢朝野,盛名于世。

    1915年茅台酒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及世界名酒称号,开创了中华民族工业品牌走向世界的先河,为我国民族传统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书写出了卓越的范例。

    1935年红军长征过茅台镇用酒疗伤,从此茅台酒与人民子弟兵结下了深厚情谊。

    从1949年,茅台酒成为开国国宴第一酒,到“两台”(茅台、梁山伯与祝英台)辉映日内瓦、融化中美、中日外交的坚冰,再到国共两党“胡连会”等。新中国党和国家四代领导人都十分青睐茅台酒,把茅台酒作为壮行酒、庆功酒、外交酒、政治酒、国酒。

    在对外交往中,茅台酒伴随着古老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一路前行,写下了不胜枚举的佳话,尼克松、金日成、叶利钦、科尔、梅杰、撒切尔夫人等外国政要,都曾在最能代表东方文化神韵的“中国元素”——国酒茅台的优雅芳香里,真切品味过华夏文明的悠远与神奇,感悟过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

    从把质量当作企业的信仰到对健康理念的不懈追求,茅台酒先后14次获国际金奖,蝉联历次国家名酒评比之冠,被美誉为国酒、政治酒、外交酒、庆功酒、健康酒、文化酒,美名远播。

    茅台酒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平凡的三十年

    1978年的茅台酒厂,在当地算不上一个好单位,相反是个亏损企业。一位那年招工进厂的老员工告诉记者,当时的酒厂仅有三个车间,人手又十分少,所以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工作量非常大。由于没有先进设备,那时主要靠手工进行操作,肩挑背扛为主,干一天工作下来,整个人都快要累散架。

    对于茅台这样一个藏在西南不发达地区山沟沟里的企业来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发展一直是困扰企业的一个重大问题。

    茅台集团董事长、总工程师季克良回忆说,改革开放初期的茅台,最大的发展瓶颈是交通问题,“茅台这个地方,没有水路,没有铁路,更没有航空,跟外界联系和物流货运只能靠公路来进行。而唯一的这条公路路面窄、弯道多、级别低,十分难走,记得当时我们去一趟省会贵阳,需要一天的时间”,他笑着说——“手表都要转一圈才能到”。

    季克良仍然清楚地记得,1978年茅台酒的产量是1068吨,而这还仅仅是产量,出厂的成品还远远不及这个数字。

    改革开放前的26年,虽经长期艰苦努力,但茅台酒年生产能力也才由建厂初期的75吨增长到1068吨,累计总产量只有11969吨;销售收入、创造利税、累计税金、上缴税金的累计总额,也仅分别为5000万元、1797万元、1236.9万元、1797万元,累计亏损额却达382万元。

    袁仁国介绍说,从改革开放起步到1998年,茅台发展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茅台酒的生产能力上。

    1991年,公司如期完成了茅台酒扩建800吨的发展规划;“八五”期间,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和扩建,茅台酒年生产能力又提高到5000吨,整个工程量相当于此前42年的总和;“九五”期间,我们再决策投资5.6亿元新增2000吨能力,至2000年茅台酒年产量达到6030吨;随后,茅台再次提出:每年保持新增1000吨以上的制酒及配套能力,用三至五年时间实现茅台酒产量上万吨的发展规划。这些艰苦努力,为茅台步入新世纪后持续九年实现历史性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9年后,茅台的重心转向深入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模式转型、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等基础上,围绕“又好又快”这个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实施“三步走”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第一步,至2010年,将茅台酒的年生产能力提高到20000吨,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第二步,至2020年,将茅台酒的年生产能力增至40000吨,年销售收入达200亿元;第三步,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行列,让“贵州茅台”这个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成为享誉全世界的名牌。

    过去30年间,茅台酒年生产能力持续、快速提升,2003年突破万吨后,到2007年提高到了16800多吨,2008年又提高到了2万多吨,为1978年产能的16倍以上。集团白酒生产总量累计为250000多吨,为1978年前26年总和的19.41倍(其中茅台酒生产为154276吨,相当于此前的13倍)。集团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91.82亿元、创造利税241.98亿元、实现利润153.88亿元、累计税金101.35亿元、上缴税金152.36亿元,分别为前26年累计总额的783.64倍、1346.57倍、4027.27倍、819.98倍、847.85倍。

    上市公司“贵州茅台”自2001年8月上市以来,已持续6年在资本市场演绎“茅台奇迹”:股价持续飙升,主营业绩斐然,总市值最高时达2100多亿元;据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评估,茅台品牌价值达到13.2亿美元,在中国价值最高的20个品牌中,位居第八,是中国酒类企业中唯一进入前十名的品牌,也是紧随其后的白酒品牌价值的近四倍。同年,在《财富》杂志举行的25家“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评选中,茅台集团榜上有名,是白酒行业中唯一上榜的企业。

    2008年《福布斯》杂志评出的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行榜中,贵州茅台位列上榜中国企业中的食品饮料类第一名,领先同行业的第二名399位。

    在日前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2008年全球上市公司500强企业排行榜中,贵州茅台(600519)榜上有名,列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第363位,在全球饮料行业排名第九位,是此次中国饮料行业唯一上榜的企业。

    2008年,上市公司“贵州茅台”销售收入、净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越主要竞争对手,成为行业的标杆。1998年至2007年,茅台酒产量增长3.3倍,年均增长14.18%%,销量增长4.29倍,年均增长17.56%%,销售收入增长13.7倍,年均增长33.75%%,利润增长26倍,年均增长43.6%%,实现利税增长16倍,年均增长36.08%%。茅台酒的产量在2003年首次攀上万吨级之后,在2008年将冲击第二个万吨目标,集团公司也将进军百亿销售集团阵营。

    成长的险境和机遇

    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山西假酒案的影响,茅台2000吨销售计划到7月份才完成30%%,原来车水马龙的茅台变得门可罗雀。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公司管理层,将“市场”和“顾客”定位为公司发展应该牢牢把握的核心问题,着手组建营销队伍,提出了“生产围绕销售转,销售围绕市场转”的理念,到当年年底终于完成了2000吨销售计划。

    翻阅公司1999年的《董事会工作报告》,其中有这样一段表述:由于茅台长期在国家指令性计划下进行生产,给我们的企业打下了深深的计划经济烙印。企业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市场竞争经验不足;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产品的日益丰富,已使茅台酒不再奇货可居。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茅台酒是“皇帝女儿不愁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皇帝女儿”也要自己去找婆家,否则就会成为“嫁不出去的姑娘”。刚刚从计划经济中走过来的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彻底抖尽计划经济的尘土,川酒的“六朵金花”就已捷足先登,拉开了与黔酒的距离,严重地挤压着茅台的市场,严峻地威胁着茅台的地位,给茅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茅台只有坚持难中求进、改中求进、抢中求进,变压力为动力,变危机为商机,变挑战为机遇,参与市场竞争并抢占制高点,才能确保自己的国酒地位,重新站到全国白酒行业排头兵的位置……

    如今,距离当时的这份董事会工作报告已经有九个年头。9年来,茅台赢得了持续九年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白酒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袁仁国说,正是当年抓住了机遇,才有了后来的跨越式发展,企业在九年中实现了“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改革大深化,管理大加强,结构大调整,品牌大释放,产能大突破,市场大扩张,效益大提高,企业大发展”。

    茅台酒家族的壮大,也源于当时对市场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认知。

    据了解,1999年以来,茅台酒厂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口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消费能力的消费者的需求,在几个层面和侧面齐头并进的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实施“茅台”品牌延伸。同时,与国际流行酒度接轨,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对酱香酒的需求,推出了中档酱香“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并将43度、38度茅台酒实施产品单列,在全国进行经营权招商,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季克良回忆道,同样是1999年,时任贵州省省长的吴亦侠组织贵州的大型企业开会,当时茅台积极争取进军资本市场,“即使是让股民自己投票来选择企业上市,那茅台也一定是不二之选”,季克良在省长面前表现得十分坚决,后来终于争取到从另一家企业手里腾出来的资本市场的入场券。

    贵州茅台2000年上市后,成为市场广泛认可的金股,市值一度达到2000亿元以上。如今,国内A股市场发生了剧烈的波动急剧下挫,而贵州茅台这只股票依然在百元之上,成为孤独的强者。

    “其实茅台一直坚守在百元之上,并非是一个‘基金机构抱团取暖’的理由可以解释清楚的,除了对公司主业盈利能力和未来公司发展的十足把握之外,还有一种对百年老字号和民族品牌崛起的一种集体默契在里面!这是一个饱含感情的选择。”一位基金经理感慨地说。

    在谈到茅台未来发展时,袁仁国表示,现在的茅台,首要任务还是发展,但我们追求的发展绝不仅仅是某一个经济指标的单项突破,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所谓“全面”,是指在做好“五个统筹”的同时,理性地进行资本运作,走出酒的天地;所谓“协调”,是指系统地为企业发展营造出和谐的良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所谓“可持续”,是指企业的发展不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影响发展后劲的发展,而是以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清洁生产、打造良性循环经济、酿造“绿色茅台”、“有机茅台”等为内容的、促进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发展。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851-22307177 22232377 (广告洽谈) 传真:2000人QQ群:131253197 邮箱:gzrhzxw#126.com
地址:贵州仁怀时代广场正对面3F/5F 邮编:5645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