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辖区导航 > 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

关键词:民间音乐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市文广局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zrh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93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由于长期以来民间音乐都是依靠言传身教,加之缺乏收集整理,随着老艺人们的逝世,许多具有仁怀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也随之消失,整个仁怀的民间音乐正面临着断代、消亡境地。
仁怀市民间音乐,有声乐、器乐两大类。它们有时单独演奏,有时交织一起,器乐用于伴奏。其中比较流行的音乐有戏曲音乐、民间歌谣音乐、民间号子音乐、祭祀音乐、花灯音乐等五种。
戏曲音乐,在本县流行的川剧、春台戏、花灯戏等剧,打闹歌、钱杆等曲艺都有着各自的曲牌,其中,锣鼓牌子数百种,它们都伴随戏剧、曲艺演出时演出。
民间歌谣,有山歌、小调等多种曲调。1980年,县文化馆举办的全县文艺调演中,民间歌手演唱的《三换声》等民歌曲调获音乐曲调奖。民间歌谣至今仍在农村广为流行,曲调也有所发展,演唱范围更为广泛,新编歌词甚多,内容相当丰富。1981年县文化馆进行民间音乐普查时,收集到的民间山歌调子就有96种。民歌中的四句头山歌,在农村最为流行,其音高昂、激越,音域宽厚,男女老少大多会唱。民歌随时随地都可演唱,以劳动生产、民间节日、男女欢聚、文艺演出时居多。演唱时一般不用伴奏,偶用木叶、口弦、箫笛伴奏。
民间号子,有船夫号子,打夯号子,抬杠号子等类。曲调约有20余种,多粗犷高昂,简短有力,在进行劳作时喊唱。有统一、协调动作,减轻疲劳、鼓舞干劲的作用。其中的赤水河船夫号子,是历代赤水河船工拉纤划船时所唱。其中拉滩号子简洁明快,节奏感很强。这些号子,通常以“嗨哟——嗨唑——哎嗨哟、哎嗨唑——”等为主调,加上一些统一动作,鼓舞人心,说唱河道艰险,抒怀寄志的号子词组成。其曲调有快调、中调、慢调、上坡调、下坎调、转弯调、摇浆调等。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和现代化机械的增多,以人力为主的河道交通工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上述号子渐已消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仁怀县文化馆曾派人搜集整理过一些船夫号子、拉抬号子,在文艺晚会上演出过。
祭祀音乐,曲牌、锣鼓调子均不多,每种约有十多个,主要是和尚、道士、巫婆、神汉等拜佛诵经,求神送鬼、祭亡魂,做道场时所诵唱的音乐,其曲调大多神秘、悲凉。后因宣传科学,破除迷信,其范围日渐缩小。
花灯音乐,锣鼓牌子较少而曲谱极多。县内流传的曲谱有《五更调》、《月望郎》、《赛兰花》、《倒采茶》、《虫虫调》、《五根竹》、《诉苦调》等三百多个。
1978年,由仁怀县文化馆组织工作人员在全县展开民间音乐搜集整理工作,后经县文化馆群文干部梁太彬记录谱曲,相继刊载于《仁怀文艺》。其中有“花灯曲”,包括《五更调》、《月望郎》、《赛兰花》、《诉苦调》、《人来调》、《闹元宵》、《五根竹》、《古得溜溜》《双采茶》、《五爱郎》、《虫虫灯调》、《倒采茶》等;民歌有《踩堂调》、《红军到仡家》等。
1979年到1982年,县文化馆又搜集整理花灯调31个,铅印2100册,发到各花灯队。花灯音乐至今仍流行全市城乡,主要在春节期间演唱,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发展,创新的曲调有《盼红军》、《新十二字》、《新长征调》、《十月之花》等20多个。从1979年起,仁怀县(市)文化馆每年春节前都编一些宣传时事、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花灯唱词,供各花灯队选用、演出。
市内群众喜爰的乐器有笛子、箫筒、唢呐等管乐器,二胡、板琵笆等弦乐器,锣、鼓、钹、木鱼、钱杆等打击乐器。据1981年县文化馆调查县流行的传统民间乐器有84种。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芦笙、口弦、木叶、长腰鼓等民族乐器。
芦笙流行于苗族、仡佬族、彝族人民生活中。芦笙因其笙管多用芦竹(苦竹)所做而得名。仡佬族的芦笙为五管,其余为六管。它有大、中、小三种,长的3米多,小的不足10厘米。其音色明亮浑厚,和声丰富,曲调节奏鲜明,旋律常以多声部方式进行,悦耳动听。
在仁怀市境内流行的芦笙曲调有《爬花杆》、《开路调》、《讨花带》、《赶场调》、《奔丧调》、《迎新调》、《踩月亮》、《欢腾调》、《滚山珠》等。
      (本文作者:未知)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851-22307177 22232377 (广告洽谈) 传真:2000人QQ群:131253197 邮箱:gzrhzxw#126.com
地址:贵州仁怀时代广场正对面3F/5F 邮编:5645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