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古镇的历史沧桑

古镇的历史沧桑

关键词:古镇,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中国酒都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zrh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31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因为遵义会议,人们记住了遵义;因为黄果树,人们记住了安顺;因为茅台酒,人们记住了茅台镇。
但茅台镇并非一些媒体所说,是“因茅台酒而得名的小镇”。茅台镇过去“身在此山中”,外人产生这种谬误在所难免。
茅台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上,它有过几个不同名称演变。古代世居着濮僚部落,马桑树漫山遍野,故名“马桑湾”。后来在河东岸发现了一股纯净的泉水,濮僚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方便来往行人饮用,深得人心,时间长了,人们便习惯称此地为“四方井”,代替了“马桑湾”。
往后,沿河地带人类活动频繁,逐步开发利用,历代濮僚人在街后筑土台,立灯杆祭祀祖先,对先人开荒破草表示崇敬,惯称“茅台”。在仁怀境内濮僚人居住过的地方,都有茅台的地名。如茅坝镇有九井八庙十茅台,坛厂镇、五马镇亦有茅台。
元朝以后,在县以下分设寨、村、坪、部,才正式定名为“茅台村”。最早记载茅台村这一地名的,是元末明初怀德司安氏族谱(安氏一世祖安朝和葬于茅台高台)。后来又改称“茅村”(仁怀境内有安村、罗村等)。建国后在仁怀其它地区,一些年迈的老人仍习惯称茅台为“茅村”。
到了明朝,茅台街上修了万寿宫,在宫外建有一座极为罕见的半边桥,当地居民、过往客商通过半边桥去宫里烧香拜佛,因此人们又叫茅台街上为“半边桥”。
明代以后,茅台日益富裕繁荣,又在赤水河两岸修建了九座大庙,并在其中的观音寺、灵仙寺、禹王宫内珍藏了三面东汉铜鼓(现已出土一面),故而得名三鼓寺,茅台村因此又名“云鼓镇”。

清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奏准开凿赤水河道,始通舟楫。四川食盐经赤水河运入,至茅台起岸,称“仁岸”,成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由于水陆畅通,八方商贾云集,运盐马帮和船只络绎不绝,市场繁荣,成为“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华集镇,是黔北物资的主要集散地。因而一度改名“益商镇”,简称“益镇”。但终因人们习惯称茅台,已难以更改,因而仍保持旧称“茅台镇”。

清末民初,茅台镇是黔北重要交通口岸,贵州省三分之二的食盐由此起程运销各地,茅台酒亦远销省内外,并逐渐名声大振。
1915年,茅台酒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1915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蒸馏白酒,成为响当当的世界品牌。伴随着茅台酒的声誉,茅台镇从此走向世界,闻名中外。
1932年,茅台镇正式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茅台镇,1953年仁怀县治所由中枢镇迁到茅台镇,1958年升为区级镇,1967年仁怀县治所又迁回中枢镇,中枢区区公所迁茅台镇,茅台镇又为乡级镇。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时,保留三乡一镇归茅台镇,其余分别划归中枢镇、坛厂镇、二合镇管辖至今。
 

      (本文作者:周山荣)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851-22307177 22232377 (广告洽谈) 传真:2000人QQ群:131253197 邮箱:gzrhzxw#126.com
地址:贵州仁怀时代广场正对面3F/5F 邮编:5645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