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仁怀民间墓葬观察

仁怀民间墓葬观察

关键词:仁怀民间墓葬观察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中国酒都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zrh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28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民间墓葬,随处可见,稍加留意,从中可见到当地从古至今的一些历史演进变化情况。
  单以仁怀境域中的墓葬谈观察。
  西汉墓
  据贵州省考古研究所从地下出土文物鉴定,仁怀合马罗村发现过西汉土坑墓。
  以五岔岩墓为代表的古墓。
  五岔岩墓,是在原生岩石上人工凿成的古墓。位于大坝镇五岔村五岔河岸岩上的五岔岩墓,是一处古墓群,墓门呈方形,均缺墓门。从打造上见到,当时是使用錾子、锤子等工具修造,至今仍可清晰见到,当时人工打造的线条显得粗犷、硬实,无其它文化痕迹留存。因有此人造物体存在于该地,后人长期以来都称此墓群为蛮洞子,岩墓所在地的村民组就叫蛮洞子村民组。这种形状的墓室,在九仓、中华、喜头境内均有存在,也均无一文字留存。
  据说,对该类墓葬尚无确凿断代时间,但在邻近县内有同类实物存在。一是在赤水市复兴镇马鞍山(地处赤水河边),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马鞍山也发现这类古墓群,墓形与五岔岩墓颇相似,人工留痕也显粗糙,当地说是汉(晋)古墓。二是习水县三岔河有确凿记载的三国时岩墓,也和五岔墓相似形状。这类古墓,几乎都是出现在河岸边。
  两岔宋墓
  两岔宋墓位于三合镇卢荣坝村荣昌坝、沙塆坡、来奉寺、沙坝等处,也属墓群。墓为石材砌成,有石刻,现仅存残留。从石刻见到:突出人物刻画,凸显人居背景和封建文化思想。还刻有买地契文留存于墓中,反映出了当时的农耕历史。石刻中还有一园形石刻,刻有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字,字边配刻长短不等的横线条,应是民间长期传讲的“八卦”。这些文化信息,体现出一种古老文化曾经存在于当时当地无疑。同时,石刻体现出了较高的工艺艺术,还有文字记载:是公元1230年至1261年间刻记,属南宋年代民墓。因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明时期古墓
  在龙井乡兰家田、陈泗沟,鲁班文政竹把村均存在石砌古墓,所刻景物,表现出神形俱备,无文字记载刻记年代,从其风格看,当为元明间古墓。
  明墓
  三合镇荣华庙湾的王姓祖坟,沙滩无水青杠林堡陈姓的三代十人祖坟山(其中一人曾任明朝辽东知府),五马云安母俊(明威远卫带屯把总)夫妇合葬墓等,均为石料造墓,有石刻景物存在,墓中文字显示,为明代万历左右古墓。
  宋、元、明时期这些民间古墓遗存、遗迹也多处在河流地域。
  蛮子坟
  中国古代称南方的民族为蛮,也叫南蛮。蛮子,系旧时北方人称口音与自己语音不同的南方人的统称。
  据此解释,蛮子坟是早期居于仁怀境域的南方人的一种墓葬。
  蛮子坟形状:它是用六块厚薄约5公分的石板材砌成的长条形墓室,板材接头用槽榫衔接。墓形显低矮,但足以置放棺木,但不知当时是否曾使用棺,墓的表面垒土。有人又称这种坟叫“石棺坟”。墓址选地多在山林地带或土坎中,基本上没见在平坦地中建造。据前几代人口传,距今200多年前,这种墓葬遍地都有。
“猖坟”传说。在民国时候,人们所见到的蛮子坟就只有墓室无墓门。历来有传说“前朝人”把蛮子坟“猖了”,所以没有墓门和尸骨。因此,在上世纪时,有些坟墓还成了野兽的居穴处。解放后,许多坟的右扳材又被当地人取用于水利建设或筑路等用途,所以现时少见其坟的原状,但也还有个别存在。过去,这种坟数量很大。
  土坟
  将棺木置入地下,上覆土成坟头。这种坟头几乎完全不用石头,全用泥土垒成。坟头较大,略成圆形状,垒土约在一丈五尺直径,高为常人身体高度。
  这种土坟遗迹今时还多见,成坟年代有的有据可考。如明万历年间平播后的几十年中,明朝廷先后组织移民进入仁怀定居,进入的第一、二代人死后墓葬有的就是纯土坟,其墓状就如上述土坟,有的还在坟周做石头围墙包围。这类土坟距今三、四百年,特别是墓葬人有后裔者,坟都得到了完整保护或重新修建,并且刻碑传世。另一种土坟已成无主坟,但当地人口传,也是历史久远,因长期无人过问,有的早已被去掉坟头变为耕地,有的被逐步“蚕食”,坟头越来越小了。现在从坟的剖面土层看到,坟土的团粒间非常紧密,如夯实土层一样挖掘时土层较坚硬,坟头上的植物生长也显得原始久远。
  分析,这类无主坟,有可能属唐未、宋室南渡、元、明、清初时期进入仁怀的汉人留下的土坟。这类葬坟带有中原、川西平原的葬俗,也体现“入土为安”的思维观念。
  生基坟
  在普通人中,建造生基坟是在明未清初普遍开始的,建造技巧也不断逐步提高,这种造坟一直延续至本世纪初推行遗体火化后才禁止建造生基坟。
  生基坟是按设计、或按图纸施工修造,石料需经人工精细加工或雕刻,最后组合成一个整体存在于世,通俗的说,就如建造一座房屋,又多在生前修建。
  清初时期,建这类坟较为单调。如,除墓室用石板材外,墓门上加一石横梁,左右各一石柱,墓门刻字,也是碑记,坟头垒土,即成生基坟。通过碑记看到,多有夫妻共墓、各有墓门开启。但有一特点;下葬后,多在墓门前再垒一层乱石块,整过墓门几乎被遮档完了。
看到清康熙后期,又出现用石墩材料砌成的园形墓,墓顶垒土,墓形大样。这种墓形数量偏少,今时尚可见其完整代表作。
  到清中后期,建造生基坟的奢华及艺术文化进入到了一个鼎盛阶段。如建成有牌、有坊、飞檐翘角,有雕刻绘画,刻出奇花异草、鸟兽、人物、联语及福寿、佳城等汉字。运用线型美刻出的优美图形,雕刻逼真,让人有栩栩如生之视感,墓前有石坝、石栏,呈现一座“佳城”,俨然有殿宇气势。一般者,根据财力情况,酌增酌减建造的规模和形式。总之,坟如葬者生前生活水平相当,通过坟墓来体现古人“视死如生”的思想。惊叹的是,石刻的高超技艺在民间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现还留存的这类极希缺的石刻艺术,也应如古墓加以保护,将其艺术价值留存传世。
  石坟嘴石墓
  大坝镇尧村村石坟嘴,也有一少见的石墓。该墓墓室内空地面约8平方米,高2米余,顶部成拱棚形状,墓门如房屋门高宽,坟头垒成一土堡,与清代当地的生基坟大不相同。大跃进年代,生产队在墓室内堆放灰肥。因未作考证。但年代肯定久远,当地农民一直传说该坟是张果老的坟。当地人叫石坟嘴。
  碎石砌坟(石头坟)
  清朝出现过康乾盛世,社会曾有过一段时期相对安定,生产发展,人口增加,但死亡人数也要随之增大。一边是富庶人家把建造生基坟的档次逐级提高,一边是普通人家把坟墓形式加以改变,于是就出现使用散碎石块垒成坟头的碎石坟,也叫石头坟。这种坟的形状为:坟头周边用石块,内面用土填充至坟顶。坟头成前高且宽,尾部逐渐缩矮变窄。民间绝大多数人都是采用这种形式,包括有些生前有经济能力的死者。这种葬俗并一直沿用至今天。
  悬棺葬
  选择悬岩陡壁上的天然石洞,把棺木放入洞中,然后拆除一切攀岩设实。也有在生基坟墓室中,用几条铁链把棺木悬置在墓室的空间,再闭墓门。这类墓葬见于清代、当代。
  民间墓葬中,出家守寺庙的人园寂后,有将墓建造成宝塔形和园形石墓的,也称为宝塔佳城。这种墓葬首见于清代。
  有个别坟是“奉旨”建造。见于清代。
  民间对婴幼儿夭折后,不说安葬,说成藏娃儿,而且不在白天去藏,多在入夜后尸才把体抱出挖坑埋藏,也砌一个小坟。在民国时,中枢城西门外曾建有一个尸骨塔(建塔年代不详),专供置放夭折后的婴幼儿尸体。
  民间的坟,可有碑,也可无碑。碑,有独立于坟前的,有嵌入坟墓建筑中的。碑有方形头,园形头。还有石柱碑,又称四棱碑。民间,为祖坟,亲人坟立碑要择吉日吉时办理,也可在“清明”节前十天中随时办理。
  二00五年,仁怀市开始实行遗体火化和集中在公墓地安葬,新的坟式又不断出现。
  仁怀境域直今少有知名古墓发现,仅以民间墓葬来看,从秦汉至五代,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极缺少民间墓迹。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唐朝,也还没见到仁怀留有坟迹。
  千年历史中坟迹消失的原因:年代久远,地表不断发生改变而消失。如在近百多年中,各地都出现过葬坟挖坑时发现坑下过去曾已葬人,再往下挖时又再发现还有葬坟遗迹,这是一种消失事实。二是前述中的蛮子坟,有的坟的时间可能应推至唐代。当然,古时仁怀境域人口少,坟就少,加之经济、文化不发达,历史遗迹保留也少。
  坟,它是历史遗迹之一,通过由古至今的民间墓葬观察,也可从中获得一部份历史信息,进而进行古今对比,分析古人在同一地方的生存情况,看到本地古代人类活动的艰难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经济的演变进程。也可对今人倡导厚养薄葬有所启迪。
  从古至今,汉族和少数民族都采用墓葬,从造坟上看,都想使坟墓永久存在,这已是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意识。但在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古墓还是寥寥无几,说明一个问题,土地只能由活人永久使用,不可能永久保存坟墓而造成逐步减少土地的利用。


    声明:本网转载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属于原作者。由于受条件限制,如有未能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或作者不同意该内容在本网公布,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尊重作者的意愿,及时予以删除。

      (本文作者:不详)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851-22307177 22232377 (广告洽谈) 传真:2000人QQ群:131253197 邮箱:gzrhzxw#126.com
地址:贵州仁怀时代广场正对面3F/5F 邮编:5645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