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五马镇老街

五马镇老街

关键词:五马镇老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五马镇老街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zrh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26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五马镇老街,坐落在五马河左岸的吴山脚下。它依山傍水,东西横贯,仁怀至金沙的公路从其东头通过,北端经壮观的五马大桥与新街连为一体,彼此隔河遥相呼应。
  老街长260余米,宽3至4米,颇为平整的街道,由大小相近的青石块镶嵌而成,早已被悠长岁月磨蹭得光滑闪亮,惜乎不久前已被水泥路所取代了。街道两旁矗立着两排高低悬殊的木结构小青瓦屋面街房。尽管它们都是穿斗式悬山顶二层楼建筑,但却各有风韵,别具一格。北面的一排临衔而立,屋檐微伸,既可避雨而阳光充足,间亦有古老的吊脚楼夹杂其间。铺面上下的横木均挖有槽,便于铺面活动壁板的开启。有的店铺,还保存着古色古香的木质柜台,向人们讲述着那既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有少部分街房,也因地制宜地改为砖木结构,但其故貌依然约略可见。南面的一排街房建在高2米左右的台地上,临街有用石块砌成的坚固保坎。其独特之处是街房的屋檐稍微倾斜地向前延伸2米多,直至保坎之外。保坎上有数十根滚圆的木柱顶住房檐边沿的檩子。木柱与木柱之间有厚实的穿枋相连,组成简易栅栏。木柱、术枋都用红色油漆漆得光亮,既醒目又能防腐、防蛀,还是从前商人们晾晒布匹、面条的理想之所。每间房屋,都有楼梁与衔沿的木柱相接,上面横铺一些木板或木柱,形成简朴的空楼,供主人堆放一些廉价而常用的杂物。街东这一特别的长廊,实际上成了正街的辅街。长廊西高东低分为三段,每段的街面都比较平实,其间高差的交界处以石梯相连。除东西两侧有石级直上廊子而外,正面临街亦有两处由多级石梯组成的通道,把正街与辅街连在一起,供人们上下。长廊的空地,平时是街上休闲淡天之所。赶场时背靠沿街的木枋摆上各色各式的摊子,成为了街中之街。上下两条街道,人流相互涌动,别有一番景象。因为有这条遮风挡雨的辅街,故自古以来,这里赶集的场期便风雨无阻,热闹如常。
    老街确切始建于何年,史书迄无记载,今日已难于考证清楚。据当地人讲,明万历年间,财主吴马氏因无子嗣,便倾其家产在这里修了一条新街,让其亲友和邻居们在此居住。因此街系吴马氏所修,其上场口又紧傍五马河畔的渡口,故名之日吴马口。果然如此,它诞生将近400年了。由于这里是仁怀通往金沙(当时属黔西县)遵义的必由之路,又具有三县交界的区位优势,便很快兴旺发达起来,成为这一地域的盐运中转站和物资集散地了。据乾隆《贵州通志》和道光《遵义府志》记载,迨至清代中叶,已成为人口较多,每逢农历三、九日赶集的繁华场镇了。距此数里且颇有名气的兴隆场,便随之不再兴隆,甚而至于消亡了。
清咸丰、同治年间,这一带成为清兵与号军、太平天国军队交火的战场,建于明代的吴马口街房损毁殆尽。直到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战事平息以后,当地人才大致按原样加以重建或维修,很快恢复了它的旧貌和繁荣状况,并一直保留至今。它依形就势而造,具有多种实用功能,宜于开展各种不同的经营活动。在建筑艺术上构思奇巧,造型独特,融多种样式于一地,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是市内唯一保持着明清历史风貌的建筑。
后来,随时光推移,人们逐渐不明此场得名掌故,加之吴马二字中的“吴”与“五”音近,易于讹混很难理解。再则,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三洞桥建成后,这里的船渡随之撤消,口字也自然失去其意义。因此,人们口头便常称之为五马口或五马,后更以之名命名乡镇,且把从它身旁流过的这条分段叫做井坝河、赵渡河、沙坝河的小河统一唤做五马河,从而使吴马口之名在人们记忆中逐渐淡去。
      (本文作者:未知)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851-22307177 22232377 (广告洽谈) 传真:2000人QQ群:131253197 邮箱:gzrhzxw#126.com
地址:贵州仁怀时代广场正对面3F/5F 邮编:5645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